推进全域旅游,政府该扮演什么角色
一、推进全域旅游,政府该扮演什么角色
全域旅游这事儿也只有政府能做啊,扮演创建者的角色。
全域旅游是将以前局限于旅游区的模式扩大,使旅游区周边地方全部成为旅游项目的一部分,相辅相成吧,比如旅游区外房屋建设,以往不会考虑和当地景区结合,融入特色,全域旅游的话这些就都得考虑;再比如水坝,也会在抗洪,排涝等功能基础上,加上旅游元素,这样形成全域都是旅游环境,到哪里都是风景区。所以只能是政府来执行。
可以关注下云途智旅,有一些辅助全域旅游的方法,希望对你有帮助
二、全域导览和智慧旅游到底有啥用?
从社会民生角度说:
旅游发展新道路
全域旅游为旅游资源数量和品质一般,甚至缺乏旅游资源的地区提供了一种旅游发展的可能,“青山绿水、蓝天白云”和“特色文化、生活方式”等全域旅游资源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。
区域统筹发展新方案
全域旅游是以旅游为动力产业的区域统筹发展和协调的新方案。全域旅游已经成为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和市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;成为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重要选择;成为东部地区统筹城市空间、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的重要抓手,成为重要的民生工程。
生态环保新格局
通过持续推进全域旅游的发展,有望把全域旅游区划定为一种新的国土功能区划方式,构建科学、适度、有序的国土空间布局体系,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产业体系,形成新的生态保护格局。
脱贫致富新出路
旅游扶贫又是“造血式”扶贫,是物质和精神“双扶贫”。发展全域旅游扩大了对贫困人口的覆盖率和扶贫的有效性。与此同时,发展全域旅游也成为东部地区乡村和城郊老百姓的致富快车。
百姓幸福生活新方式
发展全域旅游是建设“幸福中国”的重要源泉,它扩大了老百姓的出游空间,为老百姓提供了多元化的旅游选择,大幅提升了老百姓的出游意愿、出游频率,全面提高了国民旅游福利,提高百姓生活的幸福指数。2016 ~ 2017年度旅游幸福指数为93.6。
从景区角度来说:
(一)增产品,供给更丰富
满足游客个性化旅游需求,大力开发假日旅游新业态新产品,扩大产品供给质量,推动产品结构不断优化。
(二)优服务,出行更便利
扎实推进“厕所革命”,不断提升假日旅游公共服务水平,强化假日旅游宣传引导,为游客出行提供便利。
(三)强监管,市场更规范
创新假日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机制,实施专项市场整治行动,打造高质量的假日旅游经营和消费环境。
(四)促文明,氛围更和谐
坚持正面宣传,强化教育引导,推动假日文明旅游再上新台阶。
通过多渠道收集信息,构建数据平台,全面分析旅游动态:
1、 互联网数据,通过采集各大旅游论坛、微博、公众号等用户对于景区的评价数据,统一加工整理后,可以得出用户对于某个景区的口碑评价以及景区热度,及可改善服务方向。
2、 运营商数据,通过采集用户使用运营商网络信号的区域数据,以及用户手机号码归属地等信息对比,统一加工整理后,可以明确游客位置来源、游客停留时间。
3、 OTA数据,通过采集各大OTA酒旅入住数据,可预测游客当前的消费情况,以及游客的大概分布位置热度图。
4、 交通数据,通过采集交通部门通行数据,可明确游客的出行方式、乘载工具、游客结构、来源、以及交通状况监测等。
5、 气象数据,通过采集各地气象数据,可通过运营商短信提示游客,区域各个景区气象预测、人流量、交通拥堵状况等预测信息。
6、 景区数据,通过采集景区客流情况,可实时监控景区游客量及门票销售状况。
腾讯与驴迹合力打造的“一部手机游云南”平台就是一个全域导览和智慧旅游的示例。
三、全域旅游规划的常见问题?
问题一:全域旅游规划受限制性因素影响严重,随着旅游的发展,拥有较好资源的区域都已进行过多轮的规划和建设,各个规划的衔接存在较大障碍,旅游发展缺乏空间,导致旅游开发和提升难度大;另一方面受到保护区、禁建区、高压走廊、重化工产业布局、基本农田等多方面因素限制,开发空间受限严重。
问题二:获取旅游开发建设用地指标存在诸多障碍,很多区域用地指标采用统分统配的方式,有条件开发旅游的区域土地指标已难以获取,导致旅游项目落地实施难度很大。
问题三:旅游城镇转型难度大,多数城镇的服务功能已基本定型,场镇空间结构、场镇风貌、场镇业态等提升难度很大,特别是受到用地、交通、生活性业态功能的限制,诸多现有城镇已经无法向旅游城镇转型。
问题四:在全域旅游规划过程中,划分的各片区主导功能不明确,策划规划的旅游项目贪大求荣、不接地气也是比较常见的问题,因此全域旅游建设要从规划抓起,从全面性、经济性、可操作性入手,形成产品导向明确、产业集聚区功能完善、全域各类设施配套、项目创新性强的全域旅游开发新局面。